|
参加过月初在南海所举办的“俯冲带与转换断层研讨会”的老师同学也许还记得Doug Wiens教授讲的汤加俯冲带西部Lau 后弧盆地下上地幔极低(~3.6 km/s)的剪切波速异常,用实验室测量的橄榄岩的波速对温度或水的对应关系都不能解释。Doug给出的解释这与熔体形成(melt production)有直接关系。当时他还引用朱文路实验结果,说明熔体和岩石孔隙率(porosity)及渗透率(permeability)有关; 当然孔隙率和渗透率之间的关系本身就很复杂。
Doug的博士生魏松桥这周二来McGill专门就 Lau Basin做了个报告,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他们工作的理解。特别是上次没想通的孔隙率的问题。按照McKenzie的双相孔隙流(two-phase porous flow)理论,扩张中心下熔体区的孔隙率应不超过0.1%才能解释地球化学测量到的同位素比例(我记不清具体什么元素了)。但地震成像又显示这里的平均 孔隙率甚至可能达到10%。系里两个来听报告的地球化学的老师帮忙把这个矛盾给澄清了。0.1%的孔隙率也许只存在于局部区域。把熔体传输到扩张口,还需 要形成集中的管道。这些“高速公路” 需要有效的向上传输熔体,必然要求更高的孔隙率和渗透率。这样一平均,两个学科不同证据得出的结论就不矛盾了。
(来源:http://www.joyocean.org/home.php ... do=blog&id=23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