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O_Editor1 于 2014-6-8 12:58 编辑
参加了5月30日至6月1日在南海所召开的“俯冲带与转换断层动力学及其与地震与海啸的关系”学术报告会(海洋岩石圈系列研讨会的第四期,详见http://www.joyocean.org/viewthread.php?tid=3828),受益匪浅!大概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知之太少吧,大师们的报告给了我好些个“没想到”,即与过去凭想当然而得出的概念截然相反的地方,略举数例:
1.沿俯冲带什么样的地段有可能产生8-9级以上的极强地震?过去觉得,多海山或海底高原的粗糙洋盆在俯冲时容易产生闭锁(locking),因而也就容易产生强震(解锁)。但王克林老师指出,智利(1960,M9.5;2010,M8.8)、福岛(2011,M9.2)、苏门答腊(2004,M8.9)等极强地震都发生在较光滑洋壳俯冲的地段,而不是粗糙洋壳俯冲的地段——这是第一个“没想到”。原来,粗糙洋壳俯冲可以产生局部的闭锁,但难以传播,因而容易产生多个6-7级的强震;而只有光滑洋壳的俯冲才会造成能产生大面积的闭锁,从而产生9级左右极强震!可不是吗,手机贴膜,必须有极其光滑无尘的表面才贴得紧密;我家饭桌上的软玻璃桌布,必须将磨砂面朝下才不至于紧贴玻璃桌面。光滑表面之间(如果至少有一个是粘塑性物质的表面)才容易发生大面积的紧密闭锁啊。
2.大洋转换断层也可以是发震断层,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没想到。过去我觉得沿大洋转换断层的位错速率太小了,听了林间老师的报告之后,才知道这样的相对运动速率也能产生6级左右甚至7级的地震。
3. 发震的能量损失主要是由于生热,而不是由于地震波的传播。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没想到:我原以为地震波的传播产生那么大面积的破坏,而地震生热只是在毫米级范围内瞬时发生的,因而前者应该是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
启示是:对于自然现象机理的认知,必须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分析,而简单的想当然容易导致错误的结论。
(来源:http://www.joyocean.org/home.php ... do=blog&id=2336)
链接:怎样作出世界级科研成果——参加“俯冲带”学术报告会有感(二) http://www.joyocean.org/viewthread.php?tid=38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