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钟时杰教授的报道)
专题九 比较行星科学:结构、成分、过程
7月2日最热烈的会场,要算是“比较行星学”为主题的第三分会场了。这个会场在所有的会场中是最小的一个,却集中了最多的人,甚至出现了站在门外挤不进去的情况。
会议首先由国家天文台的平劲松博士的报告开始,平博士介绍了长娥探月主要的地球物理及地质结果,他指出长娥计划对月球的重力,地形场有了重要的改进,也发现了很多有意义的新的陨石坑。他最后憧憬了中国的其它可能的探测行星的计划,认为行星科学是一门在中国大有发展前途的学科,鼓励在场的同学们学习这门学科。
同济大学的汪品先教授接着给了一个开拓思路的比较行星学的报告,他着重谈了太阳系不同行星体的大气化学成分,及它对行星气候及生物可能的影响。他指出在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问题时,一定要保持最开阔的思路,要参照其它行星体的知识。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林间博士的报告则着重讨论现在技术对行星重力场的测量,即卫星观测。他也讨论了如何利用重力,地形来研究地壳结构。他最后提出在行星表面用车来测重力的概念。
科罗拉多大学的钟时杰教授的报告,提出了月球上的火山活动,深月震都有全球不对称,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式来解释这些不对称,并建议用潮汐成息成像的概念来检验这个模式。
最后,中国科技大学的黄金水老师报告如何用地幔动力学来解释金星重力,地形,及火山活动。他排除了火星地幔有像地球地幔里的软流层的可能性,进而指出软流层对板块构造的影响。
在报告的最后,会场开展了饶有意思的讨论。讨论的议题之一是中国行星科学家们如何利用现在的丰富的资源来思考并解决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