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linwhoi 于 2011-11-6 13:30 编辑
刚才一直在算我的波形反演,由于WHOI所里每个周六晚上自动备份所有的服务器数据,速度突然变得奇慢无比。刚好想起几天前收到的hongfeng的一个关于seismic moho和petrological moho讨论的邮件,这个邮件是发给林老师一门课的参与者,虽然我没有去上过课,但是我一直在邮件名单里头。乘着这个空档,我总结一下这个话题,希望大家尽量修正和补充。暂时没有太多时间,到时再好好来总结一下。
1. 虾米是Moho?
Moho(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的简称)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也称作不间断面。在地质学上的,不间断面(Discontinuity)指的是地震速度有较大变化的面,Moho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海洋里头,Moho界面的平均深度是6公里,也有资料说是8公里,我觉得前面的一个比较合理。大陆上的Moho界面平均深度是32公里。
Moho界面是在1909年由Andrija Mohorovicic发现的(我办公室附近的水池旁边还有一张纪念他诞生100周年的邮票)。Andrija Mohorovicic是克罗地亚的一个地震学家。他发现地震射线传播的速度跟传播过程中的物质密度是相关的。他当时认为地震射线在地球内部的加速是因为物质组成(深部物质密度的增加)的变化造成的。他当时所谓的高密度物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地幔物质了,低密度物质也就是地球表面下的地壳物质了。经过密度的计算,他得出在玄武岩性的海洋地壳和花岗岩性的大陆地壳底下有一个密度类似于橄榄岩富集的物质。这种地震速度差异->密度差异 ->岩性的差异就是最初始的Moho界面的发现了。
2. Moho是虾米?
地震学家定义的Moho界面(速度和深度)是由地震射线在地壳地幔边界的反射走时反演推断的,一般认为在地壳一下,P波速度会超过8 km/s。这样得出的Moho就是我们所谓的“seismic moho”,通常在反射地震图上显示的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但是长期以来,Moho界面的性质(petrological side)一直存在争论。一些人认为Moho界面是一个同样化学物质的gabbro(地壳)和eclogite(地幔)的相变面,另外一些人认为它是一个mafic rocks(地壳)和peridotite rocks(上地幔)的化学边界,后面这种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某些慢速扩张的洋中脊,Moho也被认为是完全,部分的和新鲜的serpentinized peridotite(蛇纹石化橄榄岩)的边界。
在快速扩张洋中脊(例如太平洋),Moho界面一般定义为gabbro(mafic rocks,基性岩)和 peridotite(dunite)(ultramafic roks,超基性岩)的边界。但是这两种边界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gabbro-in-dunite和dunite-in-gabbro(这是从Oman ophiolite观测到的):在Moho的过渡区域,前一种情况,gabbro表现的是倾入dunite/wehrlite的岩带(band)或是岩席(sill),这时过渡带相对比较平缓。后一种情况,dunite/wehrlite是后倾入的物质,它们倾入到地壳演示里头,甚至到达sheeted dike complex的底部,局部的gabbro/dunite过渡区域比较尖锐,有一些后倾入的dunite(wehrlites)也包含一些amphiboles(闪石?水含量较高)。所以可以这么说,Moho就是一种peridotite和gabbro相互反应的区域。Dunites/wehrlite可能就是它们相互反应的结果,所以Moho在洋中脊的地方就开始形成了(可以查看Singh et al., Seismic reflection images of the Moho underlying melt sills at the East Pacific Rise, 2006, Nature)。
3. 你想“亲眼”看看Moho么?反正我是很想!
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人真正见过Moho。即使是深钻也还没有钻到Moho,原因有二:第一,钻井那是相当的昂贵,第二,深部的高温度和高压力状态让深钻变得非常困难。大家都知道,全世界最深的深钻在前苏联(现在的俄罗斯),现在也只是钻到12公里。大家会想这个深度远远超过洋壳的平均厚度,为啥不去钻洋壳呢?具体我也不知道为啥,现在的深海钻探也还没有真正的钻到Moho,或许钻到同一深度,海洋钻探比陆地钻探要困难更多吧。好消息是,日本的深海钻探船CHIKYU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虽然我们暂时还不能在深度看到Moho,但是,在很多地方,由于各种地球构造运动,地幔物质被带到了地表。在这些地方,地壳地幔界面的物质也存在。在陆地上,我们称之为Ophilite(哪个同学来总结总结?),在大洋里,我们称之为Oceanic Core Complex (这个话题详细请见全球大洋版,为我们版做个广告,哈哈!)。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