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8天的SummerSchool在期待中开始,在留恋中结束......
紧张而充实的课程安排让我应接不暇的同时又倍感兴奋,好几次睡梦中都在听报告,跟老师们探讨问题。虽然众多课程要完全理解,对于工程背景的我来说是有很大困难的,但众多海洋学科的交叉演讲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我第一次认识到,海洋科学是如此丰富有趣,它可以久远到探究百万年前的地壳成因;它可以渺小到观测几十个纳米的病毒的生存状态;它可以复杂到研究海洋-陆地-大气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全球变化...各种新奇的名词:冰期,古菌,洋中脊,热通量,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菌,微碳泵,溶解性有机碳,碳的源和汇,海岸带...与此同时,我也因自己对海洋科学的浅薄认知感到惭愧,深知今后定要加倍弥补,因为我已成为海洋科研道路上的一员。
总结自己此次SummerSchool的收获,不止于视野的开阔,更在于自己心中的“惑”渐渐被解开。
惑一,各种原因,曾对自己所从事的科研迷茫过,苦闷过,不能深刻认识到研究的意义所在,导致科研动力不足。这可能源于机电专业的我缺乏对海洋科学的了解,也就不十分清楚海洋探测装备的科学价值,林老师的强调让我醒悟,海洋技术研究要结合科学需求。想想如果用我们AUV的观测数据来验证林老师的地壳分析理论,亦或是验证戴民汉陈镇东老师的碳循环猜想,我一定会很兴奋很卖命地把我们的装备做好。
惑二,国内的水下技术相比于国外相差甚远,以我所研究的水下滑翔机为例,自1989年滑翔机的概念被提出起美国就开始了对它的研制,至今20年,美国的三大知名滑翔机(Webb Research的Slocum,UW的Seaglider,Scripps的Spray)早已产品化并被广泛的应用,但因为滑翔机具有军事用途的原因,滑翔机的关键技术还处于封锁状态,美国对中国更是禁售的。国内几家研究机构本世纪初陆续开展滑翔机的研究,但目前为止仍处于研制试验阶段,离真正的应用还有很远的距离,而相比于其他机构浙大研究进展略显落后。对于此种现状有的老师甚至怀疑过我们是否有必要做下去?我自己也曾迟疑过。但是林老师最后一天所倡导的亮剑精神“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让我明白科学研究就要有不服输的精神,不论什么时候都要敢于亮剑!
但如何把剑亮好,还是需要讲究技巧的,总结我们落后的原因,除了个人能力有限外,就是我们实验室对于水下机器人研究的经验还很欠缺,一直以来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虽然跟国内同行有过探讨交流,但这远不够,我们需要走出去,跟国外学习。古有“师夷长技以制夷”,如今追求和谐的我们没有更多野心,但求“师夷长技以自强”。接下来一年有幸去美国交流学习,希望可以不负使命。SummerSchool结识了几位接触过滑翔机的老师,老师们很愿意为我提供帮助,对此我真的很感激。有个小心愿,很希望去林老师所在的WHOI参观,看看他们闻名世界的AUV们:Alvin,Jason,Sentry,还有我所熟知的Glider,希望林老师可以帮忙,我将不胜感激。
感谢老师们的点拨,解了我心中的“惑”。一切想通了才能做得顺吧。
通过这次SummerSchool,感觉科学与工程有很大的不同,科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去探索,发现,认识世界。它可以源自一种猜想或假说,再通过一系列理论分析和实测数据加以验证,它的意义可以很实际(地震)也可以很遥远(地壳)。虽然林老师说过做工程与做科学一样都很需要远见,可我还是认为做科学更需要些,因为我现在还不能理解那个资助钱老师进行红海盐池研究的国王是怎么想的,他的远见真让人佩服。
还有一点需要记住:英语的操控能力是一个人的内涵之一。
9号早晨离开前,早起去看海,跟广阔的大海告别,希望它能帮我跟没来得及道别的老师和同学们说声再见!这次SummerSchool我收获很多很多,学识,友情,鼓舞与信心。感谢各位无私奉献的老师,感谢美丽的厦门大学!
我们会站在巨人旁边,敞开胸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知恩感恩,努力奋斗!
期待我们的再次相会!
|